|
|
|
|
|
|
|
王云 |
|
|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一切景语皆情语,至静其心返自然 时间:2011-4-19 13:31:40 点击次数:8721 |
一切景语皆情语,至静其心返自然
——读王云工笔作品
李毅峰
一、意境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花鸟本是无情物,可画家王云却赋予它们以深厚的感情色彩,通过这些自然景色道出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使他的作品充满宁静、深沉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作者思想与作品表现的有机融合。意境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是“境界说”的推崇者。他曾对作者与作品有关意境的问题作过这样的诠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在王云绘画作品中交相辉映。王云曾说:“我的画,多取于北国风物。画虽以花鸟为主,但每幅作品的题材都是综合的,花鸟不是主体,但是点睛。山水树木及生活景物等在我的画中都与花鸟有较好的配合和呼应。”这是他造大境之必然。他生于白山黑水的松花江畔,黑土地的博大雄浑,让他领略了廖廓旷达之美,同时也体味了谧婉幽深之境。“旷”和“幽”在他的作品中自然成为创作和审美的标准,也可以说是他的作品呈现了一种博大雄浑之外的宁静与恬淡。这种宁静恬淡之境,也称为王云工笔画的基本特征。 “宁静”领人到达“有我之境”,“恬淡”则引人进入“无我之境”。
作者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感受,他观察景物的角度及认识力与众不同。传统工笔画的观察方法先是应物象形,其次是应目会心,再次是应会感神,最后是传神写照。王云在走入大自然的过程中,往往是观物之后先有境界在心,然后再进入描绘独特感受的表现期。所以,它的画整体感非常强,调子统一,所描绘的景物不管多么复杂,在他的笔下都能使之统一到应目会心的境界中,无论是白雪雀栖,还是瑟风秋起,都能准确地抒发作者对自然认识的心境。或眼界顿开,或幽然心会,“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此时此刻感受到作者是开放五官用心灵拥抱自然,胸怀与天地浑然一体,这是一种目游、心游、神游,物我两忘的超远、婉逸幽深的宁静与恬淡。篱笆环合,寂寥无人;新月绿梦,悄怆幽邃。啄春鸟雀,风摇其巅;青树翠蔓,韵动崖谷。景物在王云的渲染中“境界全出”。作者在这幽婉仙境般的意境里暂时摒弃了尘世的烦扰,精神上获得了自由,无拘无束,超凡脱俗,仿佛整个身心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是怎样的心态、怎样的胸怀、怎样的气度和怎样一种精神深处的清淡幽婉的意境呢?
二、情境之美
无论花鸟还是山水对于王云来说不是一种冷漠的客观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他总是将自己的感情不着痕迹寄寓自然界的花鸟山水之中,其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一泉一石,都是抒情的载体,或兴发感慨,或寄寓哲理,都能做到“随事感触,辄赋意于形”,精谨描绘却又至味至情。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山水有道,花鸟有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只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识得天机、悟透人理。在王云的笔下,一切形色都是为“我”而独有的。从他的题材来看,基本是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主,作品洋溢着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一般画家在处理生活素材时,习惯于观念的选择,但在选择观念的同时,却忽略了生活的灵性和活性,这就使很多这类题材的作品要么盲从于观念的体现,要么流于具体的生活细节,而超越生活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不是一般画家能做到的。这就是王云根于生活的情以及准确的表现手法,使他并非终日徜徉于虚无的表现,无所作为,而是在田园关怀中隐藏着一种对大自然的挚热情感,寄托着一种执着的艺术和人生理想。像《北方五月天》几棵疏密有致的枯树发出了新芽,枝头几只山雀欢快地对语着,背景烘以绿色,营造了“平野春草绿,晓莺啼远林”的景象。远处绿遍平野的春草,加上近景雀啼高林,一动一静,一远一近,一派生机盎然。再如《绿梦》,三只绵羊静静地在春天的草地上感受着它们对春天到来的内心喜悦之情,但又是通过“静”这种状态去体现的。画面设计在淡绿色的大调子中,静静的羊,静静的树,静静的草,一切让人既充满激情,又能泠然接受,展现了作者内在的性灵和情感。应该说,这时他的作品已由自然之美而升华为渗透作者思想感情蕴含人生哲理的艺术之美了。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在黑龙江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它的灵性蒙养了王云的心灵,触发了他那敏锐的灵感,玉成了他那工笔华章。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其要义就在于他画出了“真景物,真感情”,画出了具有这种“情”,这种“境”的艺术境界。中国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心中的意境,才能做到诗境,画境,情境,意境的统一。王云在努力地追求着,践行着。
|
|
|
|
|
|